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为一件小事情绪崩溃,这次失败的沟通,让我重新思考了抗挫力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慢成长 Author 慢成长吉吉

作者:吉吉,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、学校讲师


上上个周末,偶然路过一家陶艺馆,一问,3岁以上就能玩,小叶子也说想试试,就带她体验了下。

 

我自己没玩过,预计小朋友可能会玩得一团糟,没成想,她一上手就挺有范儿的,不到5分钟,直接要成型的节奏

 


反倒是我,能把一大坨泥巴直接弄飞出来。我还感慨,哇,又一次被娃碾压了!


只是,此处必须有转折啊,怎么可能就这样皆大欢喜、带着作品愉快离开呢?

 

小叶子本来差不多做好了,老师可能想着不限时,这才5分钟,不如让孩子多玩一会儿、再换些造型试试,就插手改了改。

 

可这不是小叶子想要的,她还是想做碗,可小手不那么听使唤了,这坨泥也好像和她作对一样、越来越乱糟糟,刚巧这个时候老师又顾不上她,去招呼其他新来的孩子……


 

小叶子开始撅嘴,和我生气地说,“我不会做!我不要做了!”

 

我试着去安抚,一开始也挺有耐心的:

 

“宝贝,你看你刚才一上手就做了个很像的形状,已经很厉害了,不用做得很好呢!”我是发自内心这样想。

 

“我不会做!”她不买账。


“你看妈妈刚才,做得比你差好多啊,我第一下就飞出去了。”我又试图用自己的挫败经历,来帮助孩子建立信心,“你要不要再试试呀?”

 

“不要!我就是不会做、做不好!”好像没安抚成功,还更生气了。

 


我又抱着她,“嗯,你觉得没有之前做的好了,很沮丧,不想再做了是不?你看旁边的哥哥姐姐,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?”


那俩孩子都是上小学的模样,做得也都不稳不好看,不过一直有在试、一遍又一遍。

 

小叶子还是把头闷向我怀里,“我不要!”

 

我有些急了,担心这是孩子“抗挫能力”太弱,想继续引导孩子关注在“练习”、“进步比结果重要”、“坚持就会做得越来越好”上,可她还是没被激励、拒绝再尝试,还提出要离开这儿、去玩其他的,我说回家,她也不同意。

 

“不能你说不玩就不玩,也不能你说玩什么就玩什么!”赶上小鱼儿哭了要喝奶,我越来越烦躁,起身想带她离开。

 

结果呢,小叶子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,既不让我喂,也不愿意继续玩陶艺……

 


我尴尬极了,安抚两轮无效,决定带她离开。带不走啊,我就把她抱起来,边往外走、边有一股洪荒之力想要爆发,“不来这里你还没事!我以后不敢再带你来玩了!”

 

小叶子看我真生气了,边大哭边用求饶的口气说了这样一句话:

 

——“妈妈,我一定能做好,我一定能做好!”

 

听到这话,我难过极了,意识到我的话说狠了,而且:

 

她竟然还以为,我是因为她陶艺做得不够好才生气,同时我又很心疼,担心她什么都想做得完美、如果觉得不完美就想放弃的话,实在不是什么“好”思维啊!

 

 

被娃弄的我也挺沮丧的,感觉能量没了大半,后来让小叶子去淘气堡玩了,我缓口气,也在思考“抗挫力”这个事儿,

 

抗挫力的官方定义是,一个人的心理弹性能力(Resilience)。

 

弹性这个词儿很有意思,它强调的是从挫败中“复原”,而不是“对挫折无感”。

 


所以,我们其实首先需要允许孩子挫败、接纳她在当下的种种崩溃,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去“体验”失败的滋味,而不是着急把她拉回到多么积极、阳光的轨道上。

 

回顾我和孩子的沟通,我太着急“教育”和“鼓励”她了,这没有错,但时机不对孩子遇到挫折崩溃的时候,是听不进去任何道理的,这个时候,她只需要简单、纯粹的共情,或者陪着她、保持沉默就好。

 

再说“感觉挫败”,以大人的角度,我确实觉得陶艺做不好太正常了,还是第一次做嘛,本能的就想说,“这有啥好挫败的。”

 


挫败感,并没有统一的标准、多大的事情才算,挫败其实是伴随式的,不需要刻意去制造什么困难,只要你想做得更好更卓越,你就可能感觉挫败,比如:

 

0-3岁:

第一次学爬、怎么都爬不过障碍;

走路踉踉跄跄老是摔倒;

怎么比划怎么说大人都不明白;

拼图拼不上、玩具玩不懂;

书看不明白、声音按钮按不响;

特别着急还是尿了裤子……

 

3-6岁:

幼儿园排练节目自己落选了;

老师把贴纸给了别的小朋友自己却没有;

唱歌忘了歌词还走了调;

竟然跑不过比自己个子还矮的同学;

几个简单的单词妈妈教了好几遍还是学不会……

 

6-18岁:

没考到心仪的成绩;

班上的谁谁谁魅力比我大,同学怎么都喜欢和他玩;

中意的女孩子不愿意理自己;

努力了还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……

 

20、30+:

择业、就业、恋爱、婚姻、育儿、隔代矛盾……

 


我们尚且会因为孩子发脾气了、工作不顺、和老公吵架这些小事感觉挫败,要知道,在孩子的眼中,那些我们觉得很小很小、不值得挫败的事情,还真是心头上的一根刺呢。

 

花时间安慰我:

 

“果果也这样,总想做第一名之类的,早教班手工贴小碎花,她非要把所有的材料都黏上、黏完美,不愿意跟着老师流程走,结果全班她做得最慢,下课了就跟我说,以后再也不来了,因为自己做得慢。”

 

是啊,当我们真正置身孩子的角度,才有可能去感同身受这份“挫败”,发自内心的包容,才可能帮助孩子有勇气迈出“复原”这一步,而且,这是个过程,一关闯过还会有另一关,千万别着急在当下就逼孩子必须面对、必须原地爬起。

 

——让她在挫败里待一会儿,没什么。



如果可以,我们尽量给孩子能力范围内略高一点点的挑战,不要一下子过大,像陶艺则这种新事物、不确定孩子反应如何,可以打个预防针,告诉孩子:都有什么流程、可能出现什么状况、预期的结果是什么。

 

这样,可以及时的调整目标、降低孩子的预期。

 

对于已经感受到挫败、处在激烈情绪中的孩子,看见她、肯定她、陪伴她,妈妈的怀抱、或是让孩子感觉好点、能“积极暂停”的角落,都可以去待一会儿。

 


而我觉得最关键的,还是在孩子情绪平稳后跟孩子复盘、回顾整个受挫的过程,帮助孩子提升认知、鼓励她再次尝试

 

我和小叶子的对话,是在当晚临睡前进行的。

 

“今天下午做陶艺的时候,你哭了,是因为你觉得做得不好吗?”

“嗯,我老是做不好,老是坏掉。”

 

“嗯,你很希望能做好、然后像那个小姐姐一样,做好了晾干再上色是吗?”

“嗯。”

 

“我明白,做不好是挺难过的,那你喜欢有一个自己做的小碗吗?”

“喜欢。”

 

“嗯,好像隔壁坐的小哥哥也在做小碗,我们走的时候,他有做好吗?”

“没有。”

 

“那他还在继续做吗?”

“嗯。”

 


“他有哭着说不再做了吗?”

“没有。”

 

“嗯,所以哥哥一直在练习,泥巴废了就再捡回来,是吗?”

“是。”

 

“嗯,所以练习很重要,是吗?”

“是。”

 

“嗯,练习就是一次做不好,下次再试试,也许试多了,就能做得更好些了。妈妈也想和你说,下午我生气,不是因为你做得不好,你看我的泥巴也飞出去了呀,而且老师还没有详细教你呢。妈妈是觉得,你当时很难过,可以哭,这没问题。只是,你坐在那边地上大哭,我们打扰到别人了,而且你还不让我喂弟弟奶,这也是不对的,知道吗?”

“知道了。”

 

“嗯,那之后你遇到困难,愿意试试吗?”

“愿意。”

 

“如果你不想尝试,又大哭了,咱们需要找个地方,可以吗?”

“可以。”

 

“好,拉勾,爱你哦!晚安!”我在小叶子额头亲了亲。



当晚沟通的比较顺利,不代表孩子就真的在做陶艺这件事上信心满满了,我的目的仅仅是希望,能够重新梳理当天发生的事情,而且尽量问了一些封闭式的、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。

 

我觉得更重要的,还是我们在日常中,会如何的“言传身教”,让孩子感受到:喂,妈妈不是在单方面的“教育”我,她也很愿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试一试呢!

 

这也是为啥我一个有理科阴影的人,愿意陪孩子去做科学实验、看说明书,这个过程有时显得我很“笨”,但是是有价值的:

 

谁能啥都会呢?都是要一步一步来。

 


而且我们也不用太着急,和老公说了这件事,我觉得他比我佛系多了:

“没事儿,长大就会好些。

 

是的,我们共情了、接纳了、复盘了、引导了,剩下的,就交给时间。

 

孩子总会以她的方式,迈过一个一个坎儿,再迎来下一个。也许有一天,她的新烦恼就是我当日的角色:也要去鼓励、陪伴一个“受挫”的小孩呢?



—END—



 后续:

其实这事儿过去的下一周,小叶子就又迎难而上了,我们再次去同一家陶艺馆完成挑战!



这一次,她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“小兔子”的陶艺创作,是不是很可爱?



所以啊,别着急,别因为孩子一次受挫就给她贴了“抗挫力差”的标签,孩子挺努力的,我们放宽心,轻推、支持就好……

 


更多精彩文章,戳链接回顾


我不想养个傻白甜、公主病的女儿,所以我挑了这些书读给她听

被儿子逮到我玩游戏,结果真是赚了

岳母问我,你们怎么什么都没让孩子学

我和孩子说同样的话、用同样的方法,为什么不管用?



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,欢迎转发,谢绝转载

合作请联系Kids@guokr.com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